9778818威尼斯举行“北外国关前沿沙龙”第十一期学术活动

作者: 时间:2016-10-31 点击数:

 

20161025日下午3点至5点,北外国关学院在学校西院综合楼1147会议室举办了北外国关前沿沙龙第十一期活动,活动主题为“全球金融治理的演进与创新——从美国霸权到中国方案”。本次活动邀请的嘉宾为北京大学9778818威尼斯博士后张发林,尹继武教授主持,杨毅副教授和康晓副教授分别担任评议人,史泽华老师、陈多闻老师以及众多同学也参与了讨论。
尹老师首先对张发林博士进行了简要介绍和热烈欢迎。张发林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金融治理、国际货币体系、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新兴经济体发展政治经济学,他曾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获取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9778818威尼斯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张博士近期研究成果丰硕,陆续在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以及《国际政治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学术文章。
  
接下来,张发林博士结合自己精心制作的PPT,开始了演讲。演讲大致分为五个部分:选题的背景与自身考虑、IPE视角下的全球金融治理、全球金融治理的定义、全球治理的演变以及中国的角色。
第一,张博士介绍了自己选题的背景。加拿大学术界很早关注全球治理这一议题并做出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所以他在加拿大读博士时就开始研究全球治理相关的议题,尤其对全球金融治理感兴趣。那时候,关于全球治理议题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出现当前这般热度,而现在,张博士的学科积淀让他开始思考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角色,加之G20之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强调全球治理的作用,这两个因素使他开始对全球金融治理和及中国应充当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二,张发林博士对全球金融治理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在他看来,全球金融治理的学科坐标当属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但是广义上的政治经济学范畴又是很笼统的。于是,他从方法和领域两个维度区分了不同类别的政治经济学,即传统政治学(用政治学方法研究政治问题)、传统经济学(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用政治学方法解释经济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比如霸权稳定论和机制理论等)、用经济学方法解释政治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如相互依存理论、美国学派IPE以及开放经济政治学),而全球金融治理更偏向于用政治学方法解释经济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这一支。
       
张博士将全球金融治理分为金融的部分和关于治理的部分,关于金融的部分包括宏观金融体系、微观金融事务、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危机等问题,而关于治理的部分则包括政府金融监管、政府管理缺失、国际合作和非国家行为体等问题。综合这些领域,他认为,如果要对全球金融治理进行定义,必须涉及到这五组特性——历史性、全球性、金融性、治理性和政治性,其中,历史性指全球金融治理是金融全球化发展到特定程度的产物;全球性指全球金融治理的研究必须是关于全球性的金融稳定或金融风险的研究;金融性指这一领域天然探究与金融相关的问题;治理性与治理的结构和体制紧密相关;政治性主要指政府权威在金融治理领域缺失所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
综合以上方面,他将全球金融治理定义为金融全球化发展到特定程度后在一个缺乏政府性权威的国际社会里管理国际金融相关问题的特定组织结构和体制的总称。其中组织结构主要指全球金融治理的行为主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关于体制的定义它借鉴了克纳斯纳(S. Krasner)的经典定义——一系列或明确或隐含的原则、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最终,张博士用一个形象的等式表明了全球经融治理的定义——组织结构(结构核心、主要参与主体、主体间关系)+体制(体制核心目标、体制具体内容)=全球金融治理体系。
第三,张发林博士从纵向的角度探究了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进,并由此探究了体系演变的动力和阻碍因素。他将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美国霸权时期(1944-1971)、G7时代(1972-2008)、G20时代(08年之后),可以看到,体系演进往往是由危机促成的。二战的危机让人们看到规范全球范围金融机制的重要性,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和越南战争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发达国家急于寻找平息危机的出路,G7机制建立了起来;自2008全球金融危机又一次使金融体系成为全球的焦点,为了扩大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G7G20取代。
但是,机制的变革往往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经常会导致危机的循环。一个机制一旦形成,由于路径依赖的缘故,制度变迁往往很难自动发生,只有在出现危机冲击的条件下,过时的制度才会被改变。然而,当这一新的制度稳定下来后,路径依赖决定其也很难发生自我更新。在此意义上,只要滞后性存在,就一定会出现危机循环。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张博士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危机循环的答案是什么?
第四,承接上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张博士认为中国可能为制度的危机循环提供一些答案,尤其是最近的G20杭州峰会鲜明的表现了中国方案的特征。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贡献的新元素。
首先,用“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的理念来解决制度创新的问题。在国际秩序的稳定上,中国提出了大国稳定合作机制;在全球增长方式的创新方面,中国提出了结构性改革议程;在G20发挥的作用方面,中国提出了G20长效机制。其次,中国提出了“和合共生”,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议,这主要体现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指导思想、新型国际关系的倡议、杭州峰会所体现的广泛代表性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理念上。尽管有人会认为这更多是一种外交辞令,但张博士认为至少这也是一种中国治理理念和态度的反映。最后,中国倡导“凡所承诺,定将落实”。中国认为G20应该从“清谈馆”到“行动队”,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制定行动计划。其中提供公共产品既包括观念性的,如“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提法,也包括制度性的,如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改革等。在制定行动计划方面,中国提出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行动计划、《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完善国际金融构架的具体议程、计划和2017-2018年反腐败行动计划,成立G20反腐败追逃追赃中心等。
最后,张发林博士对自己的演讲进行了简略的总结。他认为,正在形成的“中国方案”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全球金融治理,乃至更广泛的全球治理中危机循环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且,全球治理必须要落实在中观和微观的务实上,而不能只落在宏观理念上。
尹继武老师对张博士的演讲进行了简短的总结。他认为张先生具有很强的学术创新意识,这是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最难能可贵的;并且他对全球金融治理进行了完整的梳理,对在座学生和老师的思考都有很大的启发。总结完毕,尹老师邀请杨毅老师和康晓老师进行评议。
杨毅老师高度赞扬了本次演讲。他认为,无论从学术领域还是政策领域来看,全球治理议题正从边缘走向核心。在IPE这一学术领域,金融治理相对其他议题更为重要,更加贴切IPE的学术范畴。另外,从国内国际治理的统一来看,治理层面应用性的价值,其落脚点还在国家治理上。在当前的中国,必须在完善自身内部治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球治理。
      
康晓老师认为张博士的演讲清晰富有逻辑,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很强,对参加讲座的各位同学学习论文写作十分有借鉴意义。接下来,他提出了自己在演讲中想到的一些问题。第一,他希望张博士能够更加详细地阐述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过程以及中美方案的比较;第二,通过自己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研究,他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开始以人的安全寻求与国际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这是研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切入点;第三,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张博士可以借鉴一些以苏珊·斯特兰奇为代表的英国IPE理论;第四,在全球治理中,国家的角色不可忽略,因为全球治理要“落地”,必须国家最后执行。反过来,国内治理的经验可以补充全球治理。在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研究中,就需要首先搞清楚中国国内哪些金融治理的成功经验可以推广到国际社会;第五,王正毅教授提出一个问题,是从整体研究全球治理,还是分领域研究。按此思路,可以考虑议题联系(linkage)的全球治理研究路径,比如20国集团杭州峰会上中国倡议的绿色金融,就是全球治理中环境与金融议题的结合,值得深入思考。
     
评议完毕,张博士从四个方面详细地回应了两位评议人的问题。第一,在议题政治(linkage politics)领域,他对康晓老师的看法很有共鸣。因为在当前,全球治理中不同议题领域应该如何超越学科背景进行关联研究非常重要。第二,在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关系上,很多人会关注全球治理措施的执行问题,但是,中国的理念要为世界做出贡献,就要从国内走向国际,所以更应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的模式能为大多数国家所用吗?第三,在国家与市场关系上,美国学派的IPE偏预测,英国学派的IPE偏解释,这也可能是双方对国家和市场关系看法不同的原因。第四,关于中国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关系上,中国接受了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这使得中国获得了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中国要挑战这一体系,那么中国能挑战什么?有人说道人民币进入SDR挑战了美国的超级特权,这完全是误读,美元在世界上的地位还是相当稳固的。
    
接下来,在观众提问环节,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对今天的议题似乎都很有兴趣,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史泽华老师老师认为在中美同质性较弱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关注如何看待中国未来在G20中的作用的问题;陈多闻老师认为演讲更多关注了全球治理的机制性问题,但我们也需要思考全球治理的后果性问题;我校一名大一新生关注了学术研究中如何作预测,全球治理在落实过程中如何处理国家在政治制度、利益关注、国家能力等存在差异导致的执行不力问题,受到在座老师高度的赞扬。
最后,尹老师与张博士、康晓老师、杨毅老师一起探讨了国际规范创新的问题。之后,他又从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方面高度评价了此次讲座。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李宏洲供稿;祁一方供图)


Copyright @ BFSU. 9778818威尼斯(澳门)股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