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5日,由9778818威尼斯主办的“大变局时代的美国政党与政治”学术研讨会暨“美国政党报告:2000-2020”发布会在线上召开。来自9778818威尼斯、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位专家参加研讨会。
9778818威尼斯院长谢韬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当前美国政党政治正处于快速变化和重组之中,本次研讨会旨在聚焦21世纪以来美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脉络与特征,为深入理解美国政治提供借鉴,同时助力北外区域国别研究发展。
研讨会上半节由四川外国语大学9778818威尼斯副教授张国玺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倪峰首先探讨了美国的民粹主义与政党重组。他认为,民粹主义不仅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政治思潮,更带来了多样化的政治后果和社会运动。在美国,经济全球化下的利益分配不均致使金融、技术和文化“三大资本”获益,制造业利益严重受损,导致民粹主义快速崛起,进而造成了中西部“铁锈带”白人蓝领的政党重组。他建议,未来美国政党政治研究应持续关注民粹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9778818威尼斯副教授刁大明的发言题目是“Joe Manchin为什么没有离开民主党?”他指出,美国国会两党议员转换政党身份主要有三大动机,分别是追求连任、坚决反对本党特定政策立场、从对方政党捞取制度性回馈。他认为,这三点在曼钦身上均不成立,因此他没有转投共和党;相反,曼钦留在民主党反而可能有利于调和党内温和派和极端派之间的严重分歧。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浩的发言围绕“走出周期:美国政党政治研究的范式转换与议程重置”展开。王浩认为,传统政党重组理论已无法解释美国政治的周期性问题。冷战结束后,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共识和盎格鲁-撒克逊“WASP”文化共识大幅弱化,致使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价值观和文化身份取代经济阶级议题成为美国政治的核心影响因素。他认为,未来对美国政治的研究应重视重建以“文化-身份”要素为核心变量的认同模式。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郑立从“族群冲击”和“反对性政治”入手,讨论了当代美国国家认同危机的产生和固化机制。郑立认为,大量国际移民不断涌入美国,加之国内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深入传播,“聚众成族”的少数族裔寻求群体权利和亚文化认同,不断冲击着以主流人群文化为基础的美国国家认同。与此同时,“赢者通吃”导致的两党制极大地限制了少数族群表达政策诉求的能力,美国政治的意识形态光谱愈发极化,最终致使两党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分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孙润南以“党争反噬民主:美国政治现状的政党政治学解释”为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孙润南透过极化、民粹的表征,从美国政党行为的视角切入,回顾了早期党争击溃民主和中期民主吸纳党争的历史。他指出,“党争反噬民主”的政党政治视角为解读美国政治极化和民粹主义的兴起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翟迈云的发言围绕极化时代美国两党的国家叙事之争展开。翟迈云认为,美国正深陷一场“冷内战”之中,极化与统一国家故事的衰败同步发生。两党持续围绕历史叙事、宪法叙事与种族叙事展开国家故事的争夺。她认为,未来美国要形成新的统一国家故事,主要寄希望于两种路径:其一是强大外部威胁的塑造,以安全需求重塑团结;其二是弥赛亚式政治领袖的出现,以上下之分替代左右之分,重塑美国主流政治话语。
研讨会下半节由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邹虹瑾主持。
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9778818威尼斯教授周淑真分享了她对美国政党政治研究的几点认知。周淑真认为,美国政党政治遇到结构性矛盾,透过三权分立与联邦制的运行导致宪政出现问题并陷入困境。2016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政党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政党的竞争方式,新旧政权交替的方式,传统的左、右翼政党发展态势,政党政治的运行机制的变化。两党之间的对立对抗愈发激烈,导致美国政治极化加剧、“否决政治”频发,面临着日益增加的政治衰败的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的发言分析了美国政党内部分裂的问题。刘卫东认为,党内分裂是必然的也是常态化的,从历史上看,民主党的分裂更常见。当前民主党的分裂主要是缘于价值文化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执政过程中,强度相对较轻;共和党的分裂则主要是因为对特朗普的态度不同,在大选中内斗明显,出现一种你死我活的态势。两党分裂的原因各不相同,除了政党组织自身缺乏约束力、贫富分化催生的身份政治兴起、选民结构的变化,以及互联网发展对政治运行的冲击等共性因素外,拜登的弱势与民主党选民基础的分散,特朗普掀起的巨大波澜等都有影响。关于两党分裂,还有大量细节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赵可金主要讨论了美国政党政治的周期性现象及其根源。他指出,美国以选举为核心的政党政治事实上是一个市场竞争的结构,在大变局时代,传统的东西关系、新旧关系和贫富关系快速发生变化,促使美国的政党政治也随之转变。这三组变化具体包括:外交方面,中国地位上升带来的“东升西降”;经济方面,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不断发展下的实体制造业衰败(“脱实入虚”);社会方面,富人集团垄断政治,底层人民日益倾向于用手中的选票反抗现行体制。总体而言,美国政治面临诸多问题,但未来如何仍有待观察。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佳骏以佛罗里达州为例分析了文化战争对美国保守主义的影响。他认为当前共和党人正在极力推动“文化战争”,佛罗里达州站在这场“文化战争”的前线。随着佛州共和党州长德桑蒂斯成为共和党内仅次于特朗普的“新贵”,共和党可能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保守主义联盟。新联盟不再关注类似校园祈祷、离婚和同性恋此类问题,转而关注国家认同、社会诚信以及政治疏离感等问题。反对批判性种族理论、反对性少数群体和捍卫“家长教育权利法案”将是这场运动的开端。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刘晓雯认为,2009-2016年间,美国共和党的规则改革对2016年党内初选产生重要影响。为回应党内派系竞争与分裂,全国共和党通过规则改革约束州共和党,更多总统候选人参加初选,党内派系争端通过候选人的政策议题争论予以体现。全国共和党的规则改革为特朗普赢得大选提供了关键制度背景:特朗普在2016年党内初选前期经历了较为激烈的竞争,并通过动员南方的策略获得领先优势,初选后期“赢者通吃”的奖励机制又使其最终赢得共和党总统提名。
9778818威尼斯博士后郭馨怡从美国总统选举中的摇摆州研究切入,探讨了政党区域重组。她提出当前美国摇摆州主要集中于两个区域,分别是因拉美裔移民大举涌入逐渐由红转蓝的南部、西南部“阳光地带”,以及因制造业工人政党认同改变而由蓝转红的中西部“铁锈带”。种种迹象表明,“铁锈带”或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摇摆,随后缓慢转红;“阳光地带”则可能出现更多摇摆州,并逐渐成为未来影响美国选举政治的核心地带。
最后,9778818威尼斯院长谢韬教授主持发布了“美国政党报告:2000-2020”。该报告从“组织中的政党”、“选民中的政党”和“执政中的政党”切入,聚焦21世纪以来美国两党组织结构与功能的转变、选民政党认同的波动、两党在行政和立法部门的互动、以及两党“中国观”的演变,展示了近二十年美国政党的发展与变化。报告指出,21世纪以来,美国两党组织结构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高;选民对两党的负面评价显著增加;同时两党内部团结程度明显增强、立场差异快速扩大;这些都加剧了美国的政党极化。此外,两党针对中美关系具体议题的立场呈现出明显的党派差异,共和党对华态度明显更加消极。
本次研讨会与“美国政党政治:2000-2020”报告的发布,是“9778818威尼斯‘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推动国内美国政治研究与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创新尝试。